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篇
财政金融   141篇
工业经济   51篇
计划管理   139篇
经济学   186篇
综合类   99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13篇
贸易经济   163篇
农业经济   27篇
经济概况   10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探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通过1990年和2000年的省际截面数据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较高,在城乡之间的普及没有太大的差距,因此不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在1990年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2000年二者的关系为"U"型关系,即开始阶段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合理和无序扩大,反而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己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3-2020年的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增量与碳排放增速,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区域性特征,在省域层面数字经济对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人口集聚、城镇化的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4.
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微观理论为基础,利用条件Logit模型,对2007年《财富》世界500强中,1995年到2007年期间,457家美国子公司和537家欧洲子公司在华个体区位选择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集聚效应是样本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华投资的欧美制造业公司普遍采用"集聚"这一战略,其子公司大量集聚在东部地区,盲目吸收外资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并不合适,尤其是中部地区。因此,在文章末,本文对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合理引用外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Harley B. Messinger 《Socio》1977,11(6):323-330
Dimensional analysis has been defined variously as the synthesis of dimensionless variables and as a way of spatially representing data. While in sociometrics, one may not be able to devise models resembling those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many social situations, one may in some cases successfully apply the techniques of classic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get empirically valid results. More often we derive with analytic method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different kinds of dimensional frameworks in which to represent data.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s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and give examples of where each might be appropriate. Finally,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s will b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various aspects of China’s trade, the U.S.’ trade, and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analysis of each aspect has direct and indirect implications on trad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e focus on important factors, such as the growth of trade, import penetration, increased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firm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goods, China’s WTO entry and its compliance, and bilateral trade imbalance. While each of the factors can lead to trade frictions, individual factors will not have led to a large-scale trade war. These factors converge within a brief period and thus can be considered the China shock, thereby making other countries’ adjustments to their economic structures difficult. Therefore, trade frictions are inevitable.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笔者首先计算了几种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结论;其次估计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高、中、低各阶层可支配收入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遏制高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可以减小基尼系数,从而降低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通过模型发现,我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倒U型规律,说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收入分配差距有望缩小.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产业竞争政策的体系和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竞争政策的方法和体系的差异问题。美国的竞争政策侧重于追求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最大化 ,强调通过竞争的作用来达到这一经济效率目标。欧共体的竞争政策则强调在消费者福利的基础地位 ,通过协调竞争规则来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的反垄断法原本从西方吸收过来的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 ,已经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 ,其基本功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运作缺乏信任 ,对规模经济神话的盲目崇拜和信任 ,结果是经常提倡和鼓励那种必然会导致寡占市场结构的兼并活动。  相似文献   
19.
Instead of concentrating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optimal transfer pricing metho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 for multinational entities. A sample of U.S.-based multinational firms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if transfer pricing results in measurable financial outcome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firms employ inter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 to meet a variety of objectives. The dollar 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nsfers and the foreign sales percentage are both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the financial outcomes of these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20.
We develop a factor‐augment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FA‐VAR) model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that unanticipated changes in U.S.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have on the Chinese housing, equity, and loan markets. We find the decline in the U.S. policy rate since the Great Recession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inese housing investment. One possible reason for this effect is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inflow of “hot money” into China. The responses of Chinese variables to U.S. shocks at the zero lower bound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responses in normal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